‧ |
1823年捷克的物理及生物學家Joannes
Evangelista
Purkinji開始研究人類手掌與腳掌上突起之皮脊,並試圖將其系統化,找尋出其與人類進一步之關係。 |
‧ |
1880年Nature期刊上出現兩篇由Henry Faulds及W.J
Herschel兩位教授所撰寫的文章,推薦使用指紋鑑定法作為人類獨特判別的方式。 |
‧ |
1892年Sir Francis
Galton教授發表其研究指出,指紋與兄弟姐妹及雙胞胎及世代間的遺傳關係,並歸納其於親屬間的部份一致性。 |
‧ |
1902年美國學者Harris Hawthorne
Wilder在形態學、遺傳學及種族間指掌紋的研究奠定了皮紋學完整的系統基礎。 |
‧ |
1926年Harold
Cummins教授主導此一領域之研究,並於「美國形態學協會」上提出Dermatoglyphics這項專有名詞。至此,Dermatoglyphics(皮紋學)正式成為專業研究領域之學問。 |
‧ |
同時期,Dr.Cummins在研究中發現,染色體或腦部異常的病例,都有異於常人的皮紋。當胚胎於母體的第13週時,其手足之皮紋開始發育形成,直至第24週,細部的紋線才會繼續發育完成,至此終身不變。並與胎兒的腦部發育產生關聯(胎兒的腦部細胞亦於第15週時開始由中心部位開始形成)。此一重要發現,亦經國內外「醫學遺傳學」多項著述及文獻中載明。 |
‧ |
接著,由Dr.Walker首先訂出唐氏症候群的皮紋指標(Dermatoglyphics
Index)。經過科學家多年的研究,現已證明:「許多染色體及腦部異常患者,皆有著異常的皮膚紋理圖象。」目前已依此標準做為染色體及腦部異常判斷之重要指標,準確率幾達70%以上。
經由醫學專家及科學家們多年來的比對分析及歸納整理後,發現分布於大腦各區的腦細胞量值可經由皮紋的採樣及演算而得到結果。 |
‧ |
加拿大的腦外科教授班菲爾得(Penfield)於1950年所發表的「身體各部位與腦之關聯之斷面圖」,亦顯示出手指皮紋與大腦間密切之關聯。 |
‧ |
日本的醫學專家品川加野博士亦提出:「左右手手指與左右腦之間具備密切聯結的關係」,其相關之文獻及理論亦見於各學術領域。 |
‧ |
1981年,Roger W.
Sperry教授與其研究伙伴,因研究大腦之左右腦功能及雙腦理論,獲頒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大腦相關功能之研究,至此進入熱潮,並開始廣汎為各領域科學家研究及運用。 |